17

Jul

來自生活的靈光 -「鳥姿書」 受訪於ArtPlus(HK&Macao) #57
“Bird Posture Calligraphy” - Interviewed by ArtPlus (HK&Macao) #57

來自生活的靈光 -「鳥姿書」

 

newsphoto_bpc_ap

全文 | Interview :

來自生活的靈光——鳥姿書

引言:
2013年,一套為一個社區藝術活動所設計的漢字「鳥姿書」,首次以一個「園」字出現在一個名為「藝術著陸雀仔園」的社區藝術活動中。往後「鳥姿書」分別在世界各地的設計獎項中大放異彩。在活動結束後如何能延續它的價值?設計除了作為一種傳達訊息的手段,是否同時也可以成為一個目的?這次專訪是作為活動策展人的筆者與當年負責整個活動設計及宣傳、MUSE-UM.co 的創辦人鄧寶誼(Benny Tang)相隔3年後再度為「鳥姿書」作一次深入的對談。
G:Gigi
B:Benny

文:Gigi Lee 圖:Gigi Lee、鄧寶誼
----------------------------

G:雖然我們都很熟悉上述活動及「鳥姿書」的創作背景,還是希望你再簡述一下「鳥姿書」的創作概念。

B:「鳥姿書」的背後其實是對生活的感知和觀察。我們在這兒生活,發現這區房屋有很多花籠和窗花,彷彿人就是活在籠內的小鳥,如果人是小鳥那麼他們的話語就是小鳥的叫聲。 鳥兒拍翼的動作幅度就成了字體的粗幼變化,所以「鳥姿書」的創作結合了聲音與動作。而這套字首次出現時,並沒有以玩字體為目的。基於大型活動的宣傳設計要有識別性,除了顏色圖形外,假如文字都有很強的識別性對推廣活動會有很大幫助。

G:有別於拉丁語系的字母,漢字在結構上相對複雜。各項比賽及徵集以甚麼來作為評審準則呢?

B:評審一般會注動字的結構。而漢字以部首及筆劃作為基本元素,我們會將所有部首和筆劃拆解後再重組成一個字。如果要做一套完整的香港常用字大概需要有6,000個。這次活動才用了不到100字。這套字體在各比賽中分別被歸類為字體或視覺傳遞傳遞類。「鳥姿書」並非一套純粹的應用字體,它比較偏向視覺傳遞並且有更強的藝術性。

G:在「藝術著陸雀仔園」之後的2014年「土地文化」海報亦在意大利入選了意大利國際海報雙年獎 (Italian Poster Biennial),記得你當時是以紅蠟燭的痕跡作為靈感。這兩個活動本身是有關聯的,那麼這兩套設計之間是否也有關聯?而這個設計的概念又是甚麼?

B:原本是打算在2014年的活動中繼續沿用整套「鳥姿書」。但後來只用了「園」字,因為它在雀仔園區已經有了識別性,所以最後決定只保留「園」字,另外為「土地文化」再發展另一套設計。

「概念」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對事件的思考。如果我們從設計去了解一件事的本質,就可以體驗,而體驗是比較真實的。「土地文化」中從「概念」進入「體驗」,是我在土地廟上香時,覺察到人們在心裏默禱時的文字是沒有輪廓的,是一種喃喃自語 。過程中蠟燭會滴到地上,這情境對我來說是由體驗所產生的感知,其後把這份感知轉化成設計。

G:在視覺傳達與訊息傳達同時重要的情況下你們創作時如何取得平衡呢?

B:兩者是同一條線的兩個端點,視覺部分和訊息部分本身不是矛盾的,像「鳥姿書」中,文字和圖形透過設計而融為一體。就漢字的源頭而言,字和圖是一,不是二。其訊息也是透過視覺來獲取的,我們的設計是對各個媒介總體的考量,安排每個部分的構成,從而引導觀者。

澳門有一個怪現象就是很多客戶希望別人「明白」他們想說甚麼,而他們很多時候會預先假設別人「不明白」。因此很多設計將圖形與美術變為解釋主題的工具,訊息和視覺部分在他們的主觀中是二、不是一。

G:作為設計師你對提昇人們審美觀有任何期許嗎?

B:提升人們審美觀曾經在我們的設計意圖中佔了很大的比重。一路走來到今天發現提升審美其實是循序漸進的必然效果而非設計上的最大目標。我們當然樂於看見審美觀的提昇,但同時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各方面配合,例如教育和環境,這種情況下只可以用潛移默化的方式。當百花齊放時,城市內會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模式,到時人們自然會對各樣事物產生內在的審美觀。西方很多人會對有趣的設計產生興趣但不會追求它到底是在解說甚麼。設計始於思考,「What design can do ?」是我們目前的挑戰之一,同時在我們的工作中,著重探索人與設計如何取得更理想的互動。

 

*以上內容轉載于第57期ArtPlus(HK&Macao)